传奇霍英东:超级富豪靠卖杂货起家

  传奇霍英东:超级富豪靠卖杂货起家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霍英东。当年,他曾经创下1年卖出100多幢楼的地产神话,并由此打造了亿万身价的霍氏集团。现在大家熟悉的分期付款、按揭供房就是霍英东发明的。霍英东在房地产业的最高峰时期,曾经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是香港名副其实的“土地爷”。现在香港的地产界大佬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湘等等都是在他之后才慢慢做大的。那么,霍英东当年是如何进入地产界的?他的第一桶金又是怎么赚到的呢?

海上运输,赚来第一桶金

霍英东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因家境贫困,霍英东6岁前都没穿过鞋子。7岁那年,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来,香港又被日军占领,生活更加困难。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霍英东退学出去打工了。说是打工,其实就是做苦力,可是身材瘦小的霍英东,不是干苦力的料,每个工作都干不长就被老板辞退了。没有办法,霍英东的母亲只好东借西挪地帮他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活安定下来的霍英东和邻居家的女儿吕燕妮结了婚,过着安定平淡的生活。不久,母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霍英东整个人生。

1945年战争结束,香港的经济形势好起来了,霍英东的母亲就觉得一家人不能总守着一个杂货铺,她想着能不能把店兑出去,开一个小小的船行,去搞点海上货运的生意。其实霍英东当时还有一个去洋行当文员的机会,300港元1个月,收入不错,也轻松稳定,不过,他最后还是尊重了母亲的决定。于是,他们买了几条船,在海上搞运输。结果几年下来,机会果然就来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导致战略物资的价格飞涨,于是,不少海外商人就铤而走险,将“违禁物资”偷偷运往中国内地,因为利润丰厚,霍英东也加入这场冒险中。他组织了运输船队,三年中每天不断地把黑铁皮、橡胶、轮胎、棉花、药品等重要物资运送到澳门,再想办法转往内地。

其实当时香港的富商像包玉刚、何鸿燊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做过这个生意,只是这个生意实在太冒险太辛苦了,只有霍英东坚持的最久。当时霍英东一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要联络、装货,晚上还得借着月光开船运东西。有几次,霍英东为了躲避英国水警的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霍英东干了三年。

高风险当然就有高回报,朝鲜战争期间的三年海上运输,霍英东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几百万身家的霍英东搬进富人的聚居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的豪宅,成为香港新贵。之后,也正是靠着这第一桶金,霍英东进军房地产业并大获成功,成为香港顶级的地产商。

霍英东在晚年自己评价当年的行为时说:“如果说当时我是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打破封锁禁运,那是骗人的,我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但说当时我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要光是赚钱,还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要走这条路。”

朝鲜战争之后,霍英东已经有了几百万资本了,不需要再风里来浪里去的搏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霍英东准备“退出江湖”,守着钱财过一生,钱生钱搞搞投资是必须的,可是投资什么项目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转动起来。

首创分期付款经营策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迎来一个移民浪潮,有数据显示,从1947年到1953年这6年间,香港人口由原来的不到50万涨到150万左右。人口暴增,住房必然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破旧的木屋、天台,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看到这个情形,头脑精明的霍英东决定把自己手里的钱全部押在房地产上。

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465万港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那时香港的房地产业还算不上一个行业,一般的市民都是租房子来住,而且当时香港又是英国的殖民地,港内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难上加难。

其实霍英东最开始进入这个行当,也是考虑通过租房子的方式挣钱。1953年底,霍英东拿出28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使馆大厦,正式进军地产业。当时,他和普通地产商的做法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然后把楼租出去赚钱。

可是租了大概有两三个月,霍英东拿着账本一算,他发现买这栋大楼的280万港币得7年半才能回收本钱。那么不租,怎么能够更快的回钱呢?他琢磨着得卖。

当时在香港,房屋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可是香港普通职员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只有少数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房子,所以有的楼一卖十多年都没人买,比7年半回本时间还要漫长。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自己又能用较少的投资得到较大的回报呢?

经过一番思考,霍英东首先想出了分层出售的办法,把房子拆开来卖,这样人们买楼的总价降低,稍微富裕点儿的人都能买得起楼了。接着,为了吸引只有部分房款的人也来买房子,霍英东又发明了分期付款卖楼花的经营策略。

这种方法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买东西居然只要付一部分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再说了,居者有其屋,这可是中国人的传统理想,现在面积小点儿的房子,首付低点儿,只要花个几百上千的,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了,这对普通市民的吸引力可太大了。人们排着长队去买房子,光是定金就让霍家收得手软。

“香港土地爷”遭“封杀”

霍英东的几项措施一下子激活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涉足地产行业仅仅1年多时间,霍英东就兴建了100多栋房子,并且基本上都是房子还没建好就已经卖光了,创造了香港地产界的神话。(名人名言  www.lz13.cn)1955年,他在铜锣湾兴建了香港当时最高的大厦17层高的蟾宫大厦,两三年工夫,霍英东在楼市上挣了1000多万港币,成为香港最大的华人地产商。

此时,霍英东只有32岁,已经是香港房地产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可是,就在霍英东在香港地产界风生水起,被称为“香港土地爷”的时候,有人却开始处处刁难霍英东了。

在当时,香港是归英国政府管理的,上世纪50年代,对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期间给中国内地供应物资,港英政府一直耿耿于怀,之后,霍英东又悄悄地和内地的一些政府官员有过往来,1964年是绕道澳门,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节15周年的庆典活动。他的这些行为,港英政府看在眼里却又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拿他最红火的地产生意开刀。

这其中最令霍英东大受打击的就是“星光行事件”。星光行是霍英东1962年开建的一栋商业大楼,位于尖沙咀海边,位置极佳,本来主要用于收租,结果港英政府为了打压霍英东,居然想出了让电话公司不给大楼通电话的恶招。接着,美国驻香港领事又将星光行列入“黑名单”,宣布所有星光行的租客都不能买卖美国货。一系列的打压措施下,霍英东被迫将星光行低价卖给了英资地产置地公司。

投资建设广州白天鹅宾馆

由于港英政府的“封杀”,霍英东渐渐淡出香港的地产市场。“星光行事件”之后,霍英东开始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1968年,霍英东带领400多人和一支船队,从香港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文莱,开始承建文莱的港口工程。之后,他又转战石油、百货、旅馆、酒楼等产业。

1978年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准许吸收外资用于内地的经济建设。当时,很多海外富商还在观望,霍英东就已经行动起来。1979年,继中山温泉宾馆之后,霍英东又投资建设了广州白天鹅宾馆,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化大型酒店。

1983年2月6日,白天鹅宾馆正式开业,并且对市民全面开放。这个决定轰动了广州,大批市民赶来参观,宾馆5个公共卫生间里仅卷筒卫生纸就用掉了200多卷,崭新的地毯也被踩坏,以至于有工作人员去请示霍英东要不要停止开放,霍英东的回答是:全面开放不能变,东西坏了,照价算在我的账上。

现在看来,排着队去参观一个宾馆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30年前,一般市民要进普通宾馆都是相当困难的,进去的时候需要持单位介绍信在门卫处登记,更不用说像白天鹅宾馆这样的五星级酒店了。据当时宾馆的工作人员回忆称,开幕的头一两天,他们每天都能捡到一箩筐鞋,那是成千上万赶来参观的人挤掉的。

因为白天鹅,人们知道了香港有个大老板霍英东,不过人们可能不知道,霍英东其实年轻时最想做的不是商人,而是运动员。

积极帮助中国申奥

霍英东从小喜欢体育,年轻时最想做的事是成为全职足球运动员。1959年,他出资创办香港东升足球队,他是国际足联的执委,还是香港连续6年的网球双打冠军,香港不少体育项目都是他出钱赞助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霍英东大为振奋,为了激励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1984年霍英东出资1亿港元,建立了“霍英东体育基金”,给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颁发巨额奖金。

而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霍英东晚年最大的愿望之一。1993年,北京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霍英东就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做了大量的游说工作,甚至还答应可以捐钱在非洲建立一个体育基金会。第一次北京申奥失败,霍英东曾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2001年北京第二次申奥,霍英东因为年岁已高,没有亲自去莫斯科现场助阵,而由儿子霍震霆代为出席。

北京申奥成功后,霍英东又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捐资2亿元。20多年来,霍英东单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捐款就已经超过了8亿元。

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先生在北京过世,享年84岁。

霍英东去世后留下高达289亿港币的遗产以及庞大的霍氏集团。霍英东一共有三位太太,十三个子女。根据霍英东生前的安排,原配夫人吕燕妮所生的震字系子女是继承霍氏产业的主力。而二太太冯坚妮和三太太林淑端所生的其他子女,霍英东则反对他们从事商业,让他们纷纷向法律、医生等专业人士方面发展。

传奇霍英东:超级富豪靠卖杂货起家Word下载 wWW.TeaChdB.cOm

上一篇:宏碁创始人施振荣:丢掉面子,认输才会赢
下一篇:陈士骏:创业“瘾君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