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裳秦文君读后感

  云裳秦文君读后感(一)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08年5月12号就是个苦寒的日子,而伴着苦寒而来的清香中的一丝稚嫩甜味便是孩子们的坚强信念。小说《云裳》以一个孩子的亲历勾起了读者对那陈年往事的回忆。

  小说《云裳》讲述了一个叫云裳的小姑娘的家庭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又不幸遇上天灾后重新振作的故事。看罢此书,我不禁被在重大灾难面前孩子们的英勇表现所打动,书中的2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犹新。

  其一是云裳的姐姐毛毛在地震之后肢体被废墟掩埋,无奈接受截肢手术的故事。众所周知,截肢对一个正常人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毛毛是位很要强的女生。在我看来,当毛毛毅然截然地选择截肢的那一刹那便向自己无情地宣告了梦想的破碎,然而也就在那一刹那她用稚嫩的声音倔强地向死神说了声“不!”,她知道,她的生命不只属于她自己还属于所有关心她人,她在对自己生命负责之时,也为所有为她付出的人负责,尽管只是个孩子,但她也已知道责有攸归。

  其二是云裳的经历,云裳在大地震后一段时间拒绝治疗。这与成人世界对孩子们的看法不谋而合,但是大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认识到孩子们的坚强意志,孩子们就像弹簧,被压抑的力量越大,奋起的能量也越足。云裳最终的选择不负众望选择,但也让少数顽固的大人们大跌眼镜,尽管伤痛还很强烈,但为了消灭伤痛和获得新生,云裳最终还是决定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接受了治疗。她的选择给社会各界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也给顽固的大人们当头一棒,让大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而错误确实一个巨大旋涡,它毁了几代人的青春。云裳用她的故事向读者诠释了何为意志,何为孩子们的意志。

  2个情节都让我们看见了如钢铁般的孩子的信念,我们的青少年并非有些家长想象中的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信念是每个少年心中的那一团火焰,它可以驱除黑暗带来光明,它可以驱除寒冷带来温暖,它可以驱除失落带来希望。有些时候家长的溺爱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孩子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一次两次不会怎样,然而偏偏孩子与家长在一起的时光实在太多,成千上万次的机会流失使这样的孩子与有锻炼的孩子能力相差十万八千里,而偏偏21世纪是中国社会一段最特殊的时间,我们青年要承当的是将一个发展中大国变成发达国家的责任,事实证明我们的青年在责任面前当仁不让,但是没有实践能力的孩子在重大建设任务前总是想做好但却力不从心,只能无奈拖社会后腿,生活得不比有锻炼的孩子好。作为家长大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而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哪?秦文君在《云裳》中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家长们答案,那就是中国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困难面前横眉冷对,顽强地战胜挫折,家长能做的便是多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并在孩子最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给孩子巧妙提示,而又不使孩子产生依赖,便可确保孩子不因家长因素没能成为21世纪这个激烈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每个孩子都是可铸的好钢,能不能铸成一把好剑,就看铸剑师的了,而家长便是这个铸剑师。

  罗曼 .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而这坚强信念却又是每人天生都有的,只不过在等待适当时机唤醒罢了,当信念被唤醒时,它将成为力量的无限源泉。孩子们在灾难前的表现便是最好体现。


  云裳秦文君读后感(二)

  灾难的到来,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但是作家通过将这些灾后互助自救的素材进行整合与艺术呈现,使这些在灾难中闪烁的生命亮点汇集成了一个新的生命生长点。

  秦文君新近出版的长篇儿童小说《云裳》以“5·12”大地震为写作背景,向我们展示了地震对日常生活秩序造成的破坏,以及在自然灾难面前普通人之间无私的救助和孩子们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云裳》描绘的是12岁小女孩云裳一家幸福但也时有纷扰的家庭日常生活景致。随着突然而来的地震,云裳和她的同学们被压在了废墟之下,幸亏救援队的救助才得以脱险。而面对灾难,云裳的家人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起自发地展开了救助行动,终于使新的生活秩序在废墟上得以重新建立起来。从情节来看,地震这一自然灾难的发生成为了小说情节推进的关键;从作品的描绘重点来看,儿童在灾难中的心理体验、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的愈合成为了作品着力表现的部分。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透过一个12岁女孩的叙述带出了一群生活中的凡人,富有个性的语言和行动将这些普通人雕琢得灵动、自然。过马路“步子提得高高”,还不忘保护媳妇和曾孙女的太婆婆是一位精神矍铄、筋骨板实的“老祖宗”;俏丽的妈妈性子急,常常说“磨蹭啥子”、“快嘛,走嘛”;小女孩心心,敏感而乖巧,在她剪了短发引起父母争吵时,就频繁地洗头,还一个劲地朝头发浇水,希望头发快点长长;表姐毛毛聪明而要强,在地震中她的双腿被迫截肢,没有父母在场就自己签下了手术的同意书。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个性鲜活而生气十足。而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作者对于云裳的塑造除了“俊俏又温和”这一评论外,她坚强、平和的个性则主要通过动态的内心独白缓缓地流淌出来。在面对死神的考验时,云裳想到:“死,太可怕了,死了我还能见到光明吗?我还小,还很年轻对吧?我还没做过新娘呢,我要活,为了奄奄一息的心心,为了可亲的爸爸和爱我的闹钟妈妈,为了老师和朋友,为了大地和鲜花,对了,为了所有的美好,我不想就这样死去!”

  在死亡面前,云裳生存的意愿在废墟中大声呼号着,而作者更用“所有的美好”概括了一切的生之眷恋,云裳的坚韧形象成为了向往生存、坚守生命的典型儿童形象。灾难过后,作者更通过对云裳的心理描写进一步表现了灾后儿童心理的诸多问题:耳鸣、梦魇、头疼、莫名的恐惧感、不愿与人交流,这些细节丰富了读者对于灾后儿童心理的认识,令以云裳为代表的灾区孩子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但是,对灾难本身的叙述并不是《云裳》这部儿童小说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在灾难的暴力面前,人性所遭受到的考验以及种种价值的选择突显了出来。通过灾难的压迫,逼迫出人性较为真实、自然的一面,这才是小说所要展现给我们的。因而,在主题深化方面,作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详略有致的描写,表现了抗震英雄的群像。以谢老师为代表的教师们成为了孩子们的保护伞,他们紧紧护住那些生命的幼苗;以孙宇志为代表的小英雄们,忍着自身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醒来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救人;以陈医生为代表的来自各地的救护人员,赶到震区为灾民送去医药、食物。而在作品中由于一时贪念犯了“错误”的永康姑父,则代表了那些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妥行为,但本性纯良的普通民众,面对灾难,他们奋不顾身的救人之举,展示出了人性中大爱的可贵。

  灾难的到来,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但是作家的智慧在于通过将这些灾后互助自救的素材进行整合与艺术呈现,使这些在灾难中闪烁的生命亮点汇集成了一个新的生命生长点。作为社会责任感召下的创作实践,《云裳》展现了作家对于人间大爱的颂扬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我们期待秦文君在积淀了更丰厚的心灵体验之后,向着生活的现场继续开掘,得妙于心,继而得妙于文。


  云裳秦文君读后感(三)

  我读过杨红樱阿姨的《淘气包马小跳》,读过殷建红叔叔的《就这样长大》,读过程伟叔叔的《豆蔻年华》,但让我回味无穷的一本书是秦文君的《云裳》。

  我喜欢书中个性鲜明的每个人物,在云裳的家里,有优雅讲究的太婆婆,细心温柔的奶奶,叔叔家霸气十足的表弟周天骄,姑姑家要强好胜的表姐毛毛,可爱漂亮的云裳……云裳爱把自己看到的生活记载在《云穿衣小报上》,周天骄打打闹闹、自高自大、总是惹祸,毛毛样样争第一、学习好、打篮球也好,还会绣花,不过爱训人。在这个足有十一口人的大家庭里,每天都是那样温馨,那样幸福。

  在太婆婆过九十五岁大寿时,周天骄打碎了太婆婆最喜爱的花盆,永康姑父因贪钱迟迟不回,被发现了成了小偷。

  当大家努力平息这一切时,地震来了。云裳在上谢老师的课时,自然灾害毫不留情地将大楼夷为平地,谢老师为了救云裳和心心,自己却被瓦块给压平了。毛毛也因此断了一条腿。

  死神将心心、许豪爽、永康姑父拽住了,他们来不及从死神手里逃出,和很多人离开了世界,但他们牵挂着我们,祝福着我们呀!

  这个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当然因为悲哀,因为伤痛,但也感动于大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不但大人坚强面对,孩子们也表现得那样勇敢无畏。

云裳秦文君读后感Word下载 Www.TEachdB.coM

上一篇:云中歌读后感
下一篇:阅读年选读后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