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之年
拼音:fēng zhú zhī nián
简拼:fzzn
典故: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晚年
结构:偏正式
年代:现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风烛残年
押韵词:须眉皓然、无耻谰言、才貌兼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解构之言、由衷之言、稼穑艰难、踟蹰不前、西邻责言、戒备森严、......
造句:
◎ 当听到有人说"中国终非日本敌,必被征服"时,耄耋之龄、风烛之年的陈三立愤然驳斥之:"中国人难道狗彘不如,会服服帖帖地任人宰割吗?"其忧愤之心、爱国之情,令人想起死前三呼"过河"的宗泽,又像"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
解释一: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一: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
举例一:他们充分利用风烛之年来为社会作贡献。
出处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