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一)
看了很多言论,说此电影垃圾,说此电影是马屁片,这个权当一笑,但是有人居然扬言要抵制这部电影,诸如此类的极端“愤青”言论着实叫人难以理解,我觉得反映过激了,你真能抵制得了吗?我要问《建国大业》何罪之有?这只是一部电影。
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大概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建国大业》是有关部门召集史上最海量的明星拍的所谓献礼片,因此断言它一定是一部假大空的“类型”作品;
其二,由于《建国大业》的拍摄和发行属于“政府行为”,一定会有许多单位和部门组织大家集体观看,由此而更加激发了许多崇尚“自由”的影迷的抵触情绪,使之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更加难以言喻的反感,甚至一提本片竟然到了暴跳如雷的地步;
其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电总局限制了许多电影和电影内容的引进和公映,这让很多影迷十分不满,对广电总局的口诛笔伐可谓“波澜壮阔,此起彼伏”,有些影迷把这种不满情绪迁怒到《建国大业》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目前社会出现的诸多不公平现象,以及官僚腐败的现象,导致民众产生了许多不满情绪,因此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献礼片便愤怒不已。
我们必须承认,以上现象和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影迷的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同时我们必须就事论事,客观地看待《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本身和它的立意。
《建国大业》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我们都知道他是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者和非党内人士精诚合作,共建新中国的史实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有什么罪过?我们学历史,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历史观点都是要求尊重历史,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样地,我们欣赏电影,也是希望电影所反映的内容和故事,客观真实,能引起共鸣。这是我们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无关意识形态,无关民族种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首先,《建国大业》作为明星扎堆的献礼片就一定是“假大空”吗?持这样的观点的人实在失之偏颇,在电影没有公映之前,谁都不敢也不应该对它的质量妄下定论,实事求是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根本准则。明星扎堆又怎么了,要知道大部分明星只是客串,戏份很少,关键在于演主角的几位明星的表演。如果到时候,他们的表演实在不到位,对不起这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那么到时候我们一起批他们,往死里批,“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脚”——是不是有点狠了?而现在下定论真的为时尚早;
其次,我也敢肯定,《建国大业》问世时,各学校、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必定会组织大家观看,到时必然是“票房大热”,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本来电影的初衷就是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这个基调是早就定好的,作为一个执政党搞这些宣传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非就是高明与否的区别而已。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应该对这样的现象很适应了吧?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特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这样的国家一般都喜欢搞集体运动和群众运动,组织大家看一场电影,恐怕还不至于上纲上线吧?我觉得看这个电影还不至于反映过激,况且,万一《建国大业》可能质量不错,能给人以某些方面的启迪和享受呢,比如前些年的《周恩来》,对于反映人民好总理的一部电影,就是组织观看100次能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吗?我们盼望的不就是更多像周总理那样的公仆吗?这总比我们把兜里的钱都砸到好莱坞去好点吧?所以我们可以“察其言观其行”,看完了再说;
再次,不得不提广电总局,他们手中的那把剪刀的确剪掉了不少本来不必大惊小怪的电影内容,也的确使得许多质量上佳的影片难以公映,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监管部门,有责任依据自己政府基于意识和思想上的认识而产生的一套文化审查准则行事,这样的监管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放任自流的,所不同的是监管的力度大小和限制宽松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美国也有一套完备的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绝对不是任何电影都可以随便公映的,试想把一部反映毛泽东或者斯大林的电影拿到美国去公映,恐怕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美国也曾经拍摄过《一个国家的诞生》,说白了这片子就是为白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尽管它有艺术上的成就。然而事情总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至今日类似带有种族歧视内容的电影很难产生和公映了。因为时代进步了,有色人种也可以当总统了。因此对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20年前我们想看个美国大片?做梦吧,再往远了说,你要看部美国电影足够去坐牢了,但是今天不同了,而且我也相信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们国内的电影审查思路和制度也会逐渐变化的。中国加入世贸后,对中国影音文化产业采取了逐步取消对外限制,不断加大对内扶持的政策,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为了抵挡外来文化渗透,法国、日本、韩国都不同程度地限制过美国影音产品的自由进入。这其实是中国和具有文化主导权的国家——主要是美国——的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对于“遗漏”的一些质量好的外国电影,虽然可惜,但是没必要反映太过激,因为即便是文化监管再开放国家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好电影都拿来公映,总要留给本国电影一些市场的,虽然本国电影未必质量好,但是保护民族产业的做法还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为人所诟病的广电总局的一些做法还是应该去肯定的,虽然对《变形金刚》的删节有点小题大做,值得怀疑。但是对于《蝙蝠侠前传》中出现的关于西藏的不当描述还是应该以官方的态度表示反对的,这是中国的高压线,任何国家都不能碰,不能说你的电影中映射了中国最敏感的民族问题,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中国公映,这有点太说不过去了。你可以在影片中骂中国政府,批评中国的某些丑恶现象,甚至说中国不民主,这个我坚决支持,因为批评得有道理。但是在涉及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上随意歪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的,已经超出了政党和政府的范畴,它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统一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最后,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毫无疑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者已经是历史人物了,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该怎么样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那就是客观、客观再客观!毛泽东有错吗?肯定有,“文化大革命”就是他最大的错误,这十年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毛泽东也是有巨大功劳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的。一支“小米加步枪”的叫花子队伍能够从小到大,历尽磨难,打败了蒋介石以及美国支持的几百万正规军(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背后自然是民众利益的选择,任何历史大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这本身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这背后是靠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而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支持的事业必然是具有进步性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毫无疑问是具有进步性的);毛泽东一直坚持维护中国统一,力主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政府在那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和全球头号强国打了个平手;是在毛泽东及其政府的感召下,许多优秀科技人员回到国内,这样我们才较早地有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两个“弹”非常重要,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使得中国人才稍有尊严的。我始终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中国人,尽管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的脊梁骨一直都很挺直,对于任何外国势力,他也无所畏惧。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和他的追随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客观看待呢?我们对于秦始皇、李鸿章都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对于蒋介石现在都称“蒋公”或者“蒋先生”了,我们对于曾经欺凌过我们的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强国都能化干戈为玉帛,而为什么对于这样一群对中国历史有贡献的人物不能客观评价呢?更有甚者,因为看了一些西方的关于中国这段历史的论述,就以为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于是乎把时下某些不公现象迁怒到这些历史人物头上,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甚至给毛泽东冠以“暴君”称号,一棒子打死,是极其短视和偏激的行为。这也是好多人一提到《建国大业》便喋喋不休攻击谩骂的一个原因。中国历来的人为灾难都是由于思想上的不客观造成的,不是左,就是右,而这种行为都是集体式的疯狂,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中国人历来都有一种仇视祖宗的劣根,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孔子也被诬蔑过,武则天也成了人妖,曾国藩、李鸿章一无是处,蒋介石是卖国贼,现在又有人攻击毛泽东,甚至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不能幸免,为什么不能学学人家日本人呢?人家每年都敢去参拜靖国神社,为他们那帮制造了许多日本慰安妇和客死他乡的冤魂的罪恶滔天的先人护短。就是韩国人也是拼命地为他们那不争气的祖先争取荣耀。这些历史人物,不管是好是坏,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份子,都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就是会骂自己的先人,人死了,屎盆子还是一个一个地往他们头上扣,还美其名曰是独立思想,还觉得自己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民主”和“人权”的迷人光辉,其实是数典忘祖而已!正视现实,尊重历史,才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心态,我们必须把现实中的不公和丑恶现象与历史区分开来,不能以偏概全,以点覆面。因此我们对于《建国大业》也应该一份为二地看待,那些声称要组织人抵制《建国大业》的人,应该安静下来,我们对于它艺术上的不足和表现力上的缺陷,我们甚至对于电影奢华的阵容和资金上的铺张可以严肃批评,但是对于电影本身的立意和历史人物,应该表现足够的尊重。
总之,对于《建国大业》,你可以讨厌它,批评它,甚至不看它,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希望在批评它的时候,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至于某些发出抵制《建国大业》言论的人更是盲目的、短视的。需知,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忘记历史,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建国大业影评(二)
20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开国大典》,我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那是蒋介石在检查长江防线的时候碰到一群国军军官在打麻将,面对这群诚惶诚恐的手下,蒋介石在用“杠上开花”教训了他们之后,语重心长地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一句简单的台词,背后隐藏的是厚重的辛酸和无奈,几乎没有胜算的困兽之斗,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这支早已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的哀兵了。
时隔20年,在《建国大业》中,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这是《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最后的镜头。
尽管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古训,但每当回首那段往事,玩味失败者的心理总是能给胜利者带来更大的心理满足的。
整部《建国大业》135分钟,篇幅不短,但叙事还是很赶,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因为这改天换地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延安保卫战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几乎可以作为解放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出场人物如走马灯一般目不暇接,这也为众多的明星客串提供了机会,其实看过之后仔细一想,也亏得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来演的,要不很多人物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忘记这是谁了。这与集中讲述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段历史的《开国大典》比起来,格局要大多了,但相比较而言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的细节,例如《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上街吃面没带钱,还有毛泽东的几个湖南老乡闯进中南海打秋风、要给新中国起年号这样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在《建国大业》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导致了一个后果是观众记住了很多客串明星的脸,却想不起来主要人物都干过了什么,好像是除了开会就是在开会。一部缺乏丰富细节的电影,是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而且人物过多又要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戏,剧情上难免显得有些支离。
其实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任何战争都是浩劫,但从政治角度上战争可以被定义为正义与非正义。当然《建国大业》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主旋律电影,而且它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点缀而已,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毕竟用自己的声音来教条性地宣扬自己的正义性有自卖自夸之嫌,以当今观众的思想活跃程度也很容易对于这样的政治灌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至少在当时的情境下,毕竟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是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的。
其实在中国,主旋律电影是个回避不了的片种,与其去排斥去忽视不如去研究怎么把主旋律电影拍好看了。即使是美国也有主旋律味道很重的电影,《黑鹰降落》、《光荣》、《拯救大兵瑞恩》、《阿波罗13号》、《我们曾经是战士》、《空军一号》等等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变形金刚》这样的科幻大片也不回避炫耀美军作战实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规商业电影中都渗透着邪不压正、助人为乐、回归亲情等主流价值观,至少他们在影片中可以将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做更加完美的融合。《建国大业》作为中国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的文本,从这一点上说,《建国大业》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歌功颂德的作品最怕的就是做到肉麻,强行唤起观众的感恩戴德和信仰皈依,以至于观众最后被雷了个外焦里嫩落荒而逃,崇高的情操还是没有附体。我想《建国大业》的实际操作者黄建新还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分寸了,毕竟这是一个习惯性地在自己的影片插入“不和谐”因素的“泛黑色”导演,把自己雷焦的事他首先是不会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建国大业》其实是只说了一件事的,那就是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而黄建新在这里则是尽量冷静客观地罗列着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将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不过很明显是在模仿莫里康内在《战火浮生》中的配乐,不仅风格和曲调相似,连配器都是一样的,人声加单簧管,但确实好听。
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大凡扮演我党我军领导人的都是演技平平的特型演员,而扮演蒋介石的,都是绝对的演技派高手,这里比较著名的有孙飞虎、陈道明,还有《建国大业》里的张国立,这里的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与以前中国银幕上出现的色厉内荏的蒋总裁完全不同,而是更加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大国权谋,实力说话。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候就说,要不是我手里这几条破枪,他(老蒋)才不会跟我谈。到1949年代总统李宗仁与共产党谈判提出划江而治,共产党提出了极其严苛的和谈八项主张,基本上就是让国民党无条件投降了,摆明了根本就不想和你谈,李宗仁慨叹,仗打不赢,谈何和谈啊?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建国大业》中的这些情节,完全可以跳出政治立场的窠臼来进行读解的,这也是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着重精神层面的信仰灌输式的取材角度不同的地方。
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即使是主旋律电影,首先要能够做到吸引观众去关注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教化目标。《建国大业》的噱头是大量明星的客串加盟,从实际效果来看,明星多也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另方面也弱化了电影本体的表现力,剧情杂乱,有些人物跳戏很严重,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同时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但这些是创作方法上的问题,相比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来说,利弊的权衡不应该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不过看《建国大业》的过程确实是一个有发现乐趣的体验,明星毕竟是明星,每个人的三言两语所收获的戏剧效果都不可小觑,累积起来更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认真对待银幕上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句话。
建国大业影评(三)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国大业影评Word下载 wwW.TeAc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