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影评

  王的盛宴影评(一)

  历史往往是具有戏剧性的,刘邦从沛县刘季一个无名的混混到最后的汉高祖刘邦,他的一路走得够坎坷,比起项羽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可惜,就像电影里面的他自述一样,项羽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起义秦军的领袖,而当时的他已经是近四十的无名小卒。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想不到三十年后的事情。当他终于功成名就的时候他的心里住进了两个魔,一个项羽,一个韩信。项羽是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韩信是帮他打天下的功臣,而这两位曾经的死党都被死“党”了。这也说明人性,人的内心还是向善的,要不然刘邦也不会每晚都做噩梦,我想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他开始想后人的事情,后人怎么看待历史,而事实又怎么写成历史。项羽的失败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历史就是如此,往往合理的事情都存在不合理性。当然,电影是替代不了历史的,在安泽先生看来陆川是幽默式了一把历史,当然我们把电影里的这些和真实挂钩,但无论是基于虚构的历史影片,还是基于历史的虚构影片,都必须完整故事逻辑,充实人物性格,打牢自己借影片说事的基础,这部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我想很多人是没有看明白的,也没有多少人能懂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表达什么,说到这里,什么都不要说,有人会懂的。安泽先生只是想这部《王的盛宴》电影不要从任何角度去影响大家对历史的感官,茶余饭后这部电影只能消遣一下当个历史幽默据看看罢了。

  秦王嬴政上位之初,本欲驱逐关东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采纳延揽人才的建议。韩非子来关内,为秦王讲法家之术,虽被李斯害死然而精神却化为秦始皇的意志之中。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禁锢中国思维,以霸道统治中国,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的妙局被扫荡一空,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借用古希腊的箴言来形容东周的精神维度),内心世界不再丰富,对于秦以及后来的专制王朝而言,权力才是君主(或僭主)衡量世界唯一的标准,“暴秦”之名可谓名至实归。嬴政后暴死沙丘,扶苏、李斯、赵高、秦二世、子婴等君臣,都不免断子绝孙。中国少宗教思维,多将个人、事件和历史的迷惘诉诸于宿命(迷信、天命),陆川编剧、导演的《王的盛宴》便是将楚汉争霸的帝王将相们送到2200年之后,主创的反思和观众的追问,形而上的烈火一定要追击权力的过度异化。

  刘烨饰演的刘邦,似乎从古希腊、莎士比亚悲剧中走出,通过黑泽明的帷帐,来到古中国。狂乱迷惘的刘邦,喟叹“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所以作为观众不必要再将目光钉死在那场著名饭局上项羽的反应,吴彦祖饰演的霸王为什么如此骄傲、轻易的放过刘邦?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谜团之一,“究天人之变”的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项羽身为高帅富的贵族,对同样身为草根吊丝的刘邦、韩信从宏观上讲不在审视的范围。一再遭遇重大挫折的刘邦,却在打击中逐步强大起来,且是中国最能知人善任的典范。当刘邦在长安见识到阿房宫的巍峨辉煌堂皇肃穆、御史寺的万有一切井然有序,大数据的秩序对于刘邦的意义,在于醍醐灌顶,这个好色之徒,从邻家寡妇、遍地风流到奄有天下。韩信、萧何、张良三杰为刘邦战胜项羽做出了杰出贡献,刘邦打败了抗秦领袖项羽,最终刘邦和吕后收拾了所有人。

  秦岚饰演的吕后,中年以前的人生经历就好像现在流行的狗血通俗剧,被刘邦骗婚,然而嫁鸡随鸡在帝国基层忙活着生活,闲着没事也编个故事逗逗闷子。刘邦随云奔雷落雨的神迹,带来的好处和麻烦都不少。吕后对“生存”的焦灼经过考验、掌握权柄之后,操弄文臣武将的命运,对最高权力人刘邦控制其信息,对兴汉三杰或杀或打或拉,对历史记录从源头上进行改写,很明显,刘邦一生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和吕后,他们把自我绑架到没有减速器的权力战车上,制度的缺憾要远远大于个人道德的缺陷,因此我们不能把刘邦看成屠杀功劳的暴君,也不能将吕后论断为红颜祸水女主祸国,权力的无边际、无制衡、无保障,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堕入王朝循环,后世二千多年帝王将相的变脸其实并不很多,在这个角度上看《王的盛宴》,我们或可以说,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就是个漫长的鸿门宴。那些流水席上的宾客,做的最多的事情,鲁迅先生早就说了两个字:“吃人”。

  安泽先生看来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感染力和艺术感,这部《王的盛宴》是没有感染力的,艺术感倒是有那么一点点,比较有些画面处理得不错,这个也说明国产电影正在进步中。盛极而衰的历史故事基于历史的虚构,王的盛宴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至少让我明白,不要世界末日还未来临之前,我们内心的末日已经降临,我们应该时刻警醒生命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盛衰两极,互为生死。至于怎么做,你会知道的。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甚至不是一部讲述历史的影片,它讲述的是政治,历史只是碎片化地存在于刘邦的从平民到帝王的心理演变讲述中,这是在为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暴力史寻找一个宿命论的依据。对于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何尝不是?即使是将视线从历史中收回到当下,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预演和根源,在这个以周而复始的改朝换代为坐标的演进怪圈中,一切的重生都是假象,所有的权力盛宴都是死亡party。

  《王的盛宴》是一部关于兴亡的电影,秦亡汉兴,但我们却在亡中看到了兴,在兴中看到了亡,刘邦在影片最后说道,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里的主语并非仅仅是刘邦本人。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那种屌丝逆袭高帅富的质朴动机在一种去历史化的表述当中,让故事的讲述显现出应有的活力和跃动。此外还有一些段落,如项羽自刎和韩信之死,从表意和煽情技巧上来说,都是各有动人之处的。但也许正是因为主题太沉重,创作者太有野心,《王的盛宴》是一部在各方面都表现得过于用力的影片,很多道理和思考是直给的,台词也是刻意的,演员的状态普遍都不放松,特别是扮演吕后的秦岚和扮演萧何的沙溢,他们表演虽然很努力,但都明显是在演,这样用演技来弥补外形和气质差异的角色挑战很无谓,其实完全可以找到更适合的演员来扮演这两个重要角色的。总之我看完有点遗憾,事实上陆川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王的盛宴影评(二)

  我觉得《王的盛宴》是一部历史背景下的文艺电影,挣扎的是人的内心,而错乱的却是历史时空的衔接点,是诗意的,但又是纷繁复杂欲言又止的。这部片子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历史大片,更像是导演陆川对“楚汉相争”历史情结的一次全面的宣泄。这种宣泄是回忆式的,带着猜测,带着摸索;是碎片式的,是松散的,但在冥冥仍保持着它固有的秩序;是探讨性的,摸索着每个历史人物的内心,狂妄大胆地揭露着浮华背后的那一抹苍凉。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的。灰色是一个很符合历史的色调,残忍而单调,现实而隐忍。同时,这部电影还埋了一条暗线,潜伏着一个的关于“恐惧”的主题探讨。

  影片先从61岁的刘邦内心的恐惧开始,展开剧情。刘邦为什么恐惧,因为两个男人:项羽和韩信。为什么是他们两?因为他们两身上拥有着刘邦自己所没有东西。项羽出身贵族,而刘邦却是草莽之辈。不论是项羽将其收入麾下,或是原谅了他“未进秦王宫”的谎言,还是在鸿门宴上“阴差阳错”地放过了他,每次他对刘邦的宽容都带着一种贵族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一股光芒,会照射到人内心阴暗的地方,但如果过于强烈,则会激起黑暗深处的火苗,蠢蠢欲动,最后焚烧一切。刘邦自从被子婴引入秦王宫后,内心欲望已经被这眼前的浮华点燃,那股原本深处骨髓里的卑微之痛,更是加促这抹欲望的催化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面对滚滚长江爆发出的仰天长啸,正是混杂着欲望的窃笑和草根的狂妄。但是他还是恐惧的,因为他背叛了那个“太阳”,背叛了那个崇高的灵魂。但他是聪明的,为了自保,他在项羽为他设的鸿门宴中很好的伪装了自己。他逃过了一劫,却永远也放不下这个心结——他永远不可能拥有项羽的出身,永远不可能有项羽那样的灵魂。项羽的伟大衬托出了他的卑微,他的卑微让他恐惧那抹“光亮”。他要摧毁他,狠狠的摧毁他,只有让项羽消失,让那抹“光亮”消失,他才能得到安宁,他才能在心里认同自己的作法,他才能自欺欺人地告诉别人“胜者为王”的道理。

  但直到项羽死后多年,刘邦依旧无法从他的阴影中脱离出来,是因为另一个男人韩信的存在。韩信和刘邦一样,在天下大乱之年投奔项羽。但韩信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当刘邦与项羽分家后,韩信背叛了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在表面上看,韩信就是另一个“刘邦”,同为庶出,同为背叛者。但在军事上,韩信比刘邦有才,在楚汉争霸时,坐拥72城并助刘邦一举歼灭项羽。他的年轻和才华是同为庶出并年纪渐长的刘邦所不能企及的。他对刘邦而言是一个“过去的自己”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因为刘邦在韩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他恐惧韩信会因为欲望,像自己背叛项羽那样背叛自己。所以在建国后他处处提防他,甚至将他监禁,就为了扼杀住他内心与年轻时的自己一样的锐气。但因为相像,尽管韩信有多次出言不逊,尽管刘邦自己也极为恼怒,但他还是选择原谅他,因为刘邦还是愿意相信那“曾经年轻气盛的自己”。

  但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同的,韩信并没有学习张良“以退为进”的自保作法,依旧任性而高调。因为是他在鸿门宴上暗中帮助刘邦,是他坐拥72城时仍无逆反之心,是他帮助刘邦杀了项羽,是他为报当年刘邦的救济恩情,而尽心尽力地蹉跎了大半光阴。他觉得他有功,他觉得他堂堂正正,没必要掩饰他的欲望,因为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韩信的这种“单纯”刺激了年老的刘邦,他对韩信的恐惧随着他生命的流逝而与日俱增。他害怕那藏在“黑暗中的真相”,因为过去的项羽,也是因为那“黑暗中的真相”,而送了性命。所以,韩信必须死,而且要让其他的人因为他的死而有所收敛。只有这样刘邦才挫韩信在军中的威风,才能正朝廷对他的猜疑,才能稳住那些功高的老臣。王者,是需要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刘邦不愿意失去这种优越感,因为这一切也是他一步一步辛苦得来的,他不能让任何人起觊觎之心。

  残忍是掩饰恐惧的表象,所以,刘邦一生都是“鸿门宴”。

  《王的盛宴》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载体,里面除了包含对刘邦、项羽、韩信三人的刻画外,对其他角色的表现也是丰富而具体的。比如吕后,为什么她会如此残忍。因为她爱她丈夫,她为她丈夫做过接下囚,做过人质,但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在她做项羽人质的时候,有了新的女人和孩子。她的生命里充满了这个男人的谎言,但她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从一而终。所以,她给自己做了另外一个心理暗示:是周围这些人害得她的丈夫远离自己的。当原本的爱意,变为另一种变相的“恨”的时候,随着刘邦的去世,吕后信仰的崩塌,她内心的恨意必然是要殃及池鱼的,比如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又比如张良、萧何、项伯。尽管他们在刘邦上位后做事小心低调,但依旧没有逃脱刘邦的“审判”。有些秘密知道得太多,会危及生命的。到时候,就是看你是出卖自己的灵魂,还是出卖自己的肉体而已。在《王的盛宴》里“死”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做法,如何客服恐惧而勉强的活着,才是每个人物所追求的终点。

  最后说下秦王子婴,我觉得他是无辜的,只是在他瘦弱的身体背负着秦朝15年的血债。他是“秦朝”的象征,所以要亡秦,他必须死,而且要死得惨烈,死得太快人心。在那个年代,为了满足胜利者的欢愉感,是需要失败者以绝对的卑微来成就的。子婴被腰斩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残酷性,个人的命运往往是要被庞大的历史洪流所淹没的。


  王的盛宴影评(三)

  好像最近《王的盛宴》被很多网友吐槽,笔者却觉得这部影片没那么糟糕,是不是这个社会太浮华,人越来越没有深度?

  似乎有人根本没有看过意识流小说,陆川的电影手法类似于意识流小说,思维的无限性,正是思想自由的开始,虽然笔者也认为意识流小说有点像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奔逸

王的盛宴影评Word下载 WWW.TEACHDb.cOm

上一篇:约书亚影评
下一篇:爱你九周半影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