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 - 前汉书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简拼:gcss

典故: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史记·东方朔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汉书·张敞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押韵词:含垢忍污、伏法受诛、比屋可诛、合盘托出、毫厘丝忽、行号巷哭、奋臂大呼、嚎啕大哭、一人有福,带挈一屋、汗牛塞屋、......

造句:
◎ 1895年的《公车上书》是第二次上书,康有为采取政治集会、联名上书请愿的方式,将自己的变法主张变成了群众性的政治斗争,从此,维新运动的政治活动全面展开。
◎ (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被征举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的参加者,都是进入了封建士大夫行列的举人。
◎ 1895年(光绪二一年),康有为在京会试,约集在京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皇帝,反对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要求改革政治,这便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 康有为于1895年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学习外国动用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的经验,以发展我国农业的主张。
◎ 当年常鼎馨等55名举人进京参与公车上书,二太太周筱丹提供资助,后来却拿钱活动了一块西太后颁的贞节牌坊。

解释一: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举例一: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公车上书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出处二: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史记·东方朔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汉书·张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