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简拼:ygby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押韵词:阿谀谄佞、统一口径、怡神养性、胸有悬镜、三生有幸、词言义正、返邪归正、虚一而静、听天由命、飞熊入梦、......
英文:comeuppance
造句:
◎ 他们中间,或许有的人做过一些所谓的"亏心事",如父母在世时不够孝顺,与人交往中有过坑蒙拐骗劣迹,听信所谓的因果报应,以至于心存畏惧,担心厄运将临,故而想借敬鬼神免灾。
◎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六家,称"六师外道"或"外道六师",他们是:(1)阿耆多,顺世论的先驱之一,主张世界与人生都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反对梵天的存在,否认灵魂不死、因果报应,追求现世的享乐。
◎ 就是基督教的"信而得救",和佛教的"因果报应"。
◎ 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溶化在戏曲形象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 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的气死,他这口气那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
◎ 妇女受神权支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因果报应"、"命中注定'对妇女的毒害最大。
◎ 这是佛家的因果报应说。
◎ 当然中国传统医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宗法观念以及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等。
◎ 旧本《精忠说岳》精华与糟粕并存,她整理时,删去了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污蔑农民起义、美化多妻制、追求低级趣味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成分,
解释一: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一: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慈恩传》
举例一: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解释二: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