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
拼音:lǐ bēng yuè huài
简拼:lbyh
典故: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近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生僻
近义词:礼坏乐崩
同韵词:恶叉白赖、斯文一脉、意夺神骇、括目相待、没里没外、同仇敌忾、功者难成而易败、酒囊饭袋、算盘脑袋、计日以待、......
造句:
◎ 站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出土的"八鼎九簋"面前,眼见这套周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青铜礼器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郑国国君的手中,则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形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走上历史舞台,呈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陪臣执国命,大夫铸刑鼎。
解释一: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举例一: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章炳麟《与简竹居书》
解释二: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处二: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