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于耳
拼音:bù jué yú ěr
简拼:bjye
典故: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用法:作谓语;用于声音
结构:偏正式
年代:近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一般
近义词:余音绕梁
同韵词:......
英文:canbeheardwithoutend
造句:
◎ 有一位记者曾谈起这样一件事,去年深秋时节曾到受水灾倒房又新盖房的乡村,那天据说是算出的『黄道吉日』,结果村里『上梁』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 他们谈话的兴致正浓,叙说声、争论声、嘻笑声不绝于耳。
◎ 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谷中升腾着香火和鞭炮的蓝色烟雾。
◎ 我对于翁姑的服侍,也很尽责,赞美的语言,也不绝于耳;可是我因为厌恶他不事生产,终日闲荡,与一般无赖子弟为伍,常常很诚恳的规劝他,但是所得的结果却只等于零。
◎ 睡在炕上,并不感觉疲劳,琅琅的念经声,仍不绝于耳,虽然已是夜半了。
◎ 未未扯动了一下衣服,一阵沙沙之声不绝于耳,末末掰动了一下手指骨节,立刻就有锤鼓敲击般的响声震耳欲聋。
◎ 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中国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得以确立,民俗资料的收集、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未有突破性的进展,诸如"民俗学还停留在单纯描写的水平"、"离开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民俗学便一无所有"等评价仍不绝于耳。
◎ 阿圆看了看手表:"十二点了,楼上的人在做什么?"穆子强听了会儿,响声不绝于耳,都是三连音,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
◎ 中华在游泳池,坐在简易的跳台上,看着花花绿绿的游泳衣,嘻笑、打水的声音不绝于耳。
解释一: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举例一: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出处二: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举例二:开关车门声砰砰不绝于耳。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