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弊
拼音:xīng lì chú bì
简拼:xlcb
典故: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除旧布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陈陈相固、故步自封
同韵词:号天扣地、疏忽大意、云堦月地、虚心平意、一语破的、协心同力、释生取义、满招损,谦受益、三谏之义、恶声恶气、......
英文:promote what is beneficial and abolish what is harmful
日文:有利(ゆうり)な事業(じぎょう)を興(おこ)し,弊害(へいがい)を取(と)り除(のぞ)く
法文:promouvoirlebienpublicetextirperlesabus
德文:Nützlichesfǒrdern,Schǎdlichesausrotten
俄文:приноситьпóлызуивыкорчéвыватьзло
故事: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国防。司马光攻击是生事扰民,王安石说推行新法是兴利除弊
造句:◎ 为了提高北京的环境质量,要治山治水,造林绿化,防治污染,兴利除弊,把首都变成全国最清洁,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 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历代实学家"兴利除弊"的理论根据。◎ 只有坚持以"兴利除弊"为主旨的实学精神,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这种以"兴利除弊"为主旨的实学思潮,不但能够为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实学家的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牺牲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困难中前进。◎ 这种以"兴利除弊"为主要内容的经世思想,在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中,也充溢着经世致用的古风。◎ (二)"兴利除弊"的"经世"精神。◎ 十多年来,边防战士们用自己全心全意为兄弟民族兴利除弊的实际行动,同独龙人结下了亲如鱼水的深情厚谊。
解释一: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一: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管子·君臣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举例一:康熙七年,授常熟知县,年甫十九,兴利除弊,勇于为治,老于吏事者勿逮也。《清史稿·白登明传》
解释二: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