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简拼:yzzx
典故:今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绚,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生僻
近义词:睚眦之怨、睚眦之嫌、睚眦之忿
押韵词:春秋之义、呼天叫地、比肩叠迹、瑞应灾异、匡衡凿壁、薰莸不同器、善解人意、足趼舌敝、树同拔异、事预则立、......
解释一:睚眦:发怒时瞪眼睛;隙:嫌隙。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嫌隙。比喻极小的怨恨。
举例一: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谿之谈,修睚眦之隙乎。《明史·黄道周传》
出处二:今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绚,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三国志·魏志·董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