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 - 德国

子虚乌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简拼:zxwy

典故: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问答。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捕风捉影、荒诞不经

反义词: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押韵词:千古不朽、金飞玉走、不胫而走、狠心辣手、落水狗、终身之丑、高下在手、拿不出手、大称小斗、吹唇唱吼、......

灯谜面:一点不在乎

英文:no such man and nothing like that

故事: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子虚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故意贬低齐王。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向子虚发难

造句:
◎ 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的这个现实,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科技决定论者所宣扬的那种科学技术的自主性、独立性,原来纯属子虚乌有。
◎ 梅,难道也要接受这种条件,为一个子虚乌有的承诺付出美丽梦幻的代价?一个实在的梦幻,一个让人投入梦幻的实在,是眼前即可发生的、充满真实的梦幻。
◎ 他大概没有读过几天书,识字不多,但有一肚子的故事,常常,人是真有其人,事却是子虚乌有的。
◎ 究其品类之尊卑,均系于题目之大小("alldependsonthesubject"),而所谓大小者,乃自世眼观之,初不关乎文章;由世俗之见,则国家之事为大,而男女爱悦之私,无关政体国计,老子、韩非为学派宗师,而虬髯客、毛颖则子虚乌有之伦,宜其不得相提并论矣。

解释一: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举例一: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解释二: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二: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举例二: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