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拼音:sì shì ér fēi
简拼:ssef
典故:《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紧缩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反义词: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押韵词:凯旋而归、处安思危、天网恢恢、早出晚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累卵之危、平地起骨堆、蓬屋生辉、洞幽察微、乐极则悲、......
灯谜面:像又不像
英文:specious
日文:正(ただ)しいようだが実際(じっさい)に正しくない,まやかし
法文:vraienapparence,fauxenréalité<trompeur>
德文:esscheintso,istabernichtso<nurscheinbarrichtig>
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
造句:
◎ 这-段独唱,本是内心独白的性质,应该是最无遮掩的表达,应该是《咫尺天涯》一场中"三叩门"的前奏,人物的思想感情脉络应是与"三叩门"相衔接的,许秀云在这里,不应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 某些以使用繁体字为时髦的个人与商家所写出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错别字,更是令人难以容忍!
◎ 黄毓璜相对于八十年代的"反思"潮、"方法"热、"著书"年,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沮丧地失却活力和激情,以"导游"、"桥梁"、"磨刀石"、"清道夫"……来比譬批评的角色位置和价值功能,已然愈见似是而非愈见遥远奢侈,现状为文学批评的尴尬做出了全方位的写实:雷霆万钧的"新闻发布"使批评不可向迩;快乐的大众毋庸什么金针引渡;作家仿照福克纳、海明威们并以远甚的轩昂气宇傲视、鄙薄批评,连批评的从业人员也兴味索然、倦怠不已,出现批量的流失和分化;至于批评需得"扶贫"似地加以倡导、需得服膺民事法庭的"公正"和"裁决",也从逻辑前提上指向批评的无拳无勇、积弱不振。
◎ 这样,在理论上是似是而非的,而在事实上却也是不可能的事。
◎ 教师在正误时不仅要能指出对或错,而且要能对许许多多不合要求的、似是而非的发音作出分析,引导发音动作得到调整。
◎ 解释词语要有科学性,表达要确切,要注意词语的内容、范围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不能粗枝大叶、望文生义、似是而非。
◎ 恽代英还指出,确有一些青年被"名人前辈"们说的"似是而非的话迷惑住了。
◎ 这种个人化的对生活的抗争不但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使人难以找到一个明晰的判断标准,其在种种现实的诱惑面前所进行的奋斗和努力也日益显得似是而非和软弱无力,从而彻底模糊了传统文化中崇高与卑微的界限。
◎ 英文一样,使我似是而非,因而不再有不可启齿的事。
◎ 衰老--它不像死亡那样,给人以猛地一击;然而,它却像沙漏或钟摆一样,经常不停地叩击你的心扉,使你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惆怅。
◎ 然而我生命中最基本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在这里,即使我和那些遭受无痛之灾的病人在一起的日子结束以后,也很难与他们对疼痛有一致的看法。
◎ 这些准则和信条可能是不现实的、过时的、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强调过分的。
◎ 所谓鲜明,是指态势语言要明朗化,不能似是而非,含糊不清。
解释一: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一: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
举例一: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得可笑。叶圣陶《文心》
解释二: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