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 - 德国

消声匿迹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

简拼:xsnj

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人或事物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销声匿迹

同韵词:亢心憍气、晓以大义、乘其不意、轰天震地、青衫凉笠、善游者溺、矜奇立异、费心劳力、不可移易、超然独立、......

邂逅语:秋后的青蛙

造句:
◎ 斗转星移,一阵儿把"四旧"扫个干净,累人的葬仪和土葬消声匿迹;一阵儿土葬之风大盛,忽然兴起用水泥、花岗岩砌坟修碑;一阵儿又提倡火葬,反对土葬。
◎ 作为该家族首席代表的大海雀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消声匿迹了。
◎ 不过,自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刘江在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消声匿迹,不敢再来了。
◎ 这种鱼在白垩纪后期逐渐消声匿迹,不知去向。

解释一: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出处一: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北周·庾信《五月皮裘负薪画赞》

举例一:但为大势所迫,不久也就消声匿迹了。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

解释二: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二: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举例二:虽然在初期也有少数人唱导‘与抗战无关’论,但为大势所迫,不久也就~了。 ★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