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列宁

琅琅上口


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

简拼:llsk

典故: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近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同韵词:进可替否、形影自守、寻花觅柳、空空妙手、以攻为守、田夫野叟、死而不朽、拳不离手、擅离职守、只鸡斗酒、......

造句:
◎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 在这个过程里,识字着重在字音字义上,通过朗读训练使字字在目、琅琅上口,声声入耳,暂时避开生字的书写。
◎ (《赞总理》)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 这些作品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为下层市民所喜闻乐见。

解释一:琅琅:玉石相击声。指诵读熟练、顺口。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出处一: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

举例一:他背唐诗~

解释二: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二: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举例二: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 ★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