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 - 德国

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简拼:zzsde

典故:《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结构:复句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背水一战

同韵词:刻雾裁风、孤苦零丁、鼻塌唇青、星行电征、极武穷兵、彻底澄清、改俗迁风、抵掌谈兵、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鸡犬不惊、......

英文:to confront a person with the danger of death and he will fight to live

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造句:
◎ 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 艺术家和戏剧家中虽然也不乏善于在商海中的弄潮之人,但总体上说,他们的确比其它行业的人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急迫客观条件;更少背水一战的魄力;拿来不出放不下身架、放下架子的勇气;没有练就出摸爬滚打、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地在商海中闯荡的能力。
◎ 在田耕大声疾呼,决心背水一战,力促华钢“置之死地而后生”

语文教学: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罗贯中《失街亭》高中四册·课文·7

解释一: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举例一: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死耳,不如速发难。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出处二: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