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离
拼音:mào hé shén lí
简拼:mhsl
典故:《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近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同床异梦、貌合心离
反义词:心心相印
押韵词:出丑扬疾、表里受敌、烂醉如泥、节变岁移、旁午走急、声名狼籍、左挈右提、悔之何及、词穷理极、按图索籍、......
歇后语:猫鼠交友
灯谜面:遗像
英文: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日文:うわべが親(した)しそうだが,気があわない
德文:ǎuβerlichverbunden,innerlichgetrennt
造句:
◎ 诸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的夫妻,以及婚后束缚妇女追求婚姻自由的"一女不事二男、夫死不得再嫁"的封建主义贞节观才得以存在。
◎ 没有友情做后盾,两情相悦只能是"谈情说爱"的技巧使然,情侣间自然难以真诚信任,迟早会因貌合神离而动摇婚姻大厦。
◎ 值得注意的是那种貌合神离的现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一致,这是引起中西之间文化交流歧义的主要症结,形式上相似而内容的不对应引起了误读。
◎ 在新闻学中,中西互译的概念许多也是貌合神离的,并非对等的关系,比如:新闻自由(FreedomofthePress),客观性(Objectivity),宣传(Propaganda),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舆论监督(WatchDog)等都是些表面相似,但实际差别较大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梳理。
◎ 中西交流中有相当一部分概念的互译貌合神离、含义相去甚远,比如:Editor(编辑),Socialism(社会主义),人道主义(Humanism)等。
解释一: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出处一: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素书·遵义》
举例一:但一从我做了他的党代表之后,便由“志同道合”一变而为“~”。(郭沫若《涂家埠》)
出处二:
举例二:但一从我做了他的党代表之后,便由“志同道合”一变而为“貌合神离”。郭沫若《涂家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