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不请,客不饮 - 民谚

青红皂白


拼音:qīng hóng zào bái

简拼:qhzb

典故:也不管他青红皂白,左右!且拏一面大枷来,把他枷着送在牢中再做计较。明·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是非曲直、是非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押韵词:土木形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埋没人才、乐育人材、触景伤怀、万贯家财、贪夫狥财、卷土重来、爱势贪财、经国之才、......

灯谜面:四色

英文:right and wrong

日文:理非曲直(りひきょくちょく)

造句:
◎ 但他们作梦也没想到,老头儿的那封信,只不过是个钓饵而已,刘望明双脚一踏进伍家公馆,老头子就吆喝了一帮打手,不分青红皂白先把他打了个死去活来,然后,以刘望明拐带大家闺秀为罪名,把他送进了南川市警察局。
◎ 但是,决不能象庸医那样,一见疮疤,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视为同一病症,而简单地加以处置。
◎ 记得那次小刘身体不舒服起床动作慢了点,您走过去不问青红皂白就冲他说:"什么玩艺,傻不拉几!"当其他战友告诉您他病了时,您又当着那么多新兵的面说:"就他毛病多。"
◎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虚症"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倘若不问青红皂白,买来补品就吃,那就很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 北宋、南宋末年的政府,虽然腐朽,但还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对人民大肆屠杀、抢掠。
◎ 如果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一天之内变好了,岂非咄咄怪事?这道理本来是一清二楚的,但有的人就是看不到!运动初期,他整理过方纪的材料,情况他了解;不说他方纪是臭老九,这不说也可以,但说方纪一点资产阶级思想都没有,这也怕不叫实事求是吧!如果象方纪那样的人都算不得资产阶级,那谁还算呢?未必还会是我们共产党?既然我们也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资产阶级,那资产阶级跑到哪里去了呢?都立地成佛了?未必一个早上醒来就革命成功了?那还要我们共产党人来干什么呢?华主席不明明说阶级斗争还是有的嘛,青红皂白还是得分,天干地支还是得要!让方纪上光荣榜这件事是谁办的呢?有些人总是一有风吹草动就站不稳脚跟,还得要人在他的后面猛击一掌!
◎ 既然张元秀夫妇如此"爱子",为什么还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赶子"?既然把"子"都给"赶"走了,还有必要再去"盼子"、"认子"?如果说要"赶子"是因为13岁的张继保嫌贫爱富,那么13年来养父母只吃豆腐渣却让他吃肉包子,还要供他念书的贫寒生活和张元秀夫妇身上体现出来的劳动人民的善良品格,竟然对他就没有半点影响?而且那个张继保做官后丧尽了天良,难道在做官前和做官后,在贫寒之家生活前和到富贵之家生活后,一直都是黑着心肝,他的性格就没有丝毫变化?更何况10年前帮助周桂英"抢子"的地保周小哥(过去在薛荣家当管家),后来和沦为乞丐的张元秀夫妇一见面,他们就十分乐意接受他的帮助,并对他十年前助纣为虐的行为不曾有丝毫的责难,这又做何解释?
◎ 第一章派出所的同志也不按电铃,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在外面打门,来势汹汹,仿佛真出了什么大事一样。
◎ 在后来的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李强的父亲对外界软弱无能,可在家对他则要求极严,每当李强在外头受气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父亲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拿他是问,他身上总是留下挨打的伤痕。
◎ 反封建"、"斗争"这些字眼,有些同志太熟悉,一听见就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大发议论,说要怎样"分清敌我友",要怎样"团结多数、打击少数";就忙于去找斗争对象,学土地改革中阶级站队或五反中资本家排队的办法,把每个人都排一下队;就搞什么"自报公议、小组讨论通过",再不然来一手"启发自报、不报代报",提出"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用各种办法去强迫别人交代婚姻问题和男女关系;就照抄斗争地主的经验,拿出三反"打虎"的精神,积极布置斗争。
◎ 王君绍同志刚讲了十几分钟,他们就冲进会场,不分青红皂白地抢了话筒,非法扣留了主持会议的省、市委负责同志三天三宿,并企图挂牌游街,还扬言要到宾馆扣留王君绍同志,和他辩论。
◎ 因此对它的批评,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骂群众,也不能伤害演员的积极性,而应当督促文化主管部门加强领导,把这出戏演好。
◎ 于是,不分青红皂白,他们把谢齐历关押了起来。
◎ 一个警察不问青红皂白地开了火。
◎ "来,发给你们擦枪布!"司务长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八班长说:"在哪儿搞这么多破抹布?"
◎ 教师要慎重地进行奖惩,不要捕风捉影地推测和猜疑,以为好学生就一切都好,差学生就一切都差;不要轻信传说,不要听到有人反映情况就不问青红皂白去奖惩。
◎ 所以,你这个植保专家治病时,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通呀。"

解释一: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举例一:妈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出处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妈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

举例二:妈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