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伏罪 拼音:hú sù fú zuì 简拼:hsfz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认罪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生僻 押韵词:鼠心狼肺、冷水浇背、加官进位、秦诿楚諈、思不出其位、人穷嘴碎、成群作队、受之有愧、米珠薪桂、枯耕伤稼,枯耘伤岁、...... 解释一: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出处一: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举例一: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觳觫伏罪之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2回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