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敌如虎
拼音:wèi dí rú hǔ
简拼:wdrh
典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三十五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怯战
结构:动宾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畏之如虎
同韵词:三钱之府、无地自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众目共睹、迁莺出谷、蓼虫不知苦、成则为王,败则为虏、铮铮铁骨、志枭逆虏、群魔乱舞、......
造句:
◎ 开始时是采取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贸然进攻敌人的巩固阵地;进攻失败后,又转到军事保守主义,他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既不敢大胆向敌人的后方打出去,又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解释一: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举例一: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出处二: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