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简拼:bslsz
典故: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结构:复句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同韵词:不荤不素、发奸摘覆、鸾回凤翥、兼收并畜、无长物、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七日来复、生息蕃庶、病从口入、一差两误、......
英文:failtoseewhatLushanreallylookslike--failtoseetherealappearanceofpersonorathing
故事: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文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小学七册·课文·5
解释一: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举例一: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解释二: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二: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举例二: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