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真理一产生总要被斥为异端邪说,而最终则受到盲目的崇拜,这就是真理常遇到的命运 - 托·赫胥黎

重于泰山


拼音:zhòng yú tài shān

简拼:zyts

典故:汉朝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褒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彪炳千古、万古流芳

反义词:轻于鸿毛

押韵词:以筦窥天、粲然可观、难于上天、呼吸之间、薄海腾欢、驾鹤成仙、望眼欲穿、不白之冤、下笔成篇、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灯谜面:对仗

英文:be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故事: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造句:
◎ 杨白冰主任赞扬烈士们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捍卫共和国的首都、为捍卫千家万户的安定和幸福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 所谓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
◎ 如果他对其法律看得重于泰山,则相应会形成或制定确保有关法律信用的机制;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法律视为儿戏,则根本无法律信用可言。

语文教学: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qiān)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小学十二册·课文·12

解释一:形容意义重大。

举例一:子鲜之势,重于泰山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

解释二: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出处二: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