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
拼音:mǐ mǐ zhī yīn
简拼:mmzy
典故:《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亡国之音
反义词:钧天广乐
同韵词:常胜将军、骨肉相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返朴归真、夜静更深、收揽人心、眷眷之心、送故迎新、黄帝子孙、万箭穿心、......
英文:decadent music
日文:貒廃的(たいはいてき)なメロディー
法文:musiquelanguissante<amollisante>
德文:kitschigerSchlager<Schnulze>
故事: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造句:◎ 几年来我国流行音乐创作、表演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音乐节目拒绝靡靡之音提倡原创音乐的背景下取得的。◎ 歌咏活动普及各大中学校,《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马赛曲》、《毕业歌》、《打麦歌》、《伏尔加船夫曲》、《保卫马德里》等等豪壮的抗日歌曲和外国革命歌曲声,淹没了《桃花江》、《毛毛雨》等靡靡之音。◎ 我们提着一台走私进来的日本三洋牌卡式录音机,像个流动广播电台一样,一边放着台湾歌星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边三五成群在大街小巷晃来晃去。
解释一: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一: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韩非子·十过》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史记·殷本纪》
举例一: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出处二:
举例二: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闻一多《时代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