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简拼:zyzd
典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押韵词:勾元提要、心惊肉跳、相视而笑、心烦意燥、为天下笑、闳远微妙、知机识窍、抛声炫俏、果出所料、云容月貌、......
灯谜面:中路
英文:the golden mean
德文:DoktrinvonMaβundMitte<dergoldeneMittelweg>
造句:
◎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义、智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提倡心平气和、中庸之道。
◎ 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 更令人困惑的是,同一观念各据一方,你说"淡化当官心理",我则讲要"强化当官心理";有人讲"中庸之道"是封建社会的遗毒,有人则反对,说中庸之道是保持人与人关系的纽带;A说"重义轻利"是封建社会的观点;B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要"重义轻利";我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他则说"中华民族只是满足勤劳,而懦弱和保守才是普遍的现象";甲说中国文化代表世界文化的方向;乙说,中国文化是封建的、落后的,必将被世界文化所融合;你说中国文化是主静的,我说是主动的;你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人格思想",我说是"实用理性";你说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我说是"人本主义"。
◎ 历史上的儒家都主张"中庸之道"。
◎ 在学习领域里,从本质上看,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循规蹈矩,少有创新的中庸之道。
◎ 所以我没记住什么,对谁也不恨,按若干年前的说法,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缺乏立场。
◎ 它的意思是:第一,对人生目的的确切认识;第二,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行动;第三,实现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即中庸之道,也可称作"庸见的崇拜"。
◎ 中庸之道"究竟有些道理没有,是否不能一分为二?苏东坡写了《中庸论》,上中下三篇。"
解释一: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举例一: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出处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庸也》
举例二: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