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人 - 民谚

事倍功半


拼音:shì bèi gōng bàn

简拼:sbgb

典故:《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近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得不偿失、舍本求末

反义词:事半功倍

押韵词:龙多乃旱、长夜漫漫、解手背面、残羹冷饭、怜贫惜贱、虾忙蟹乱、染丝之叹、苍生涂炭、鉴机识变、真金不怕火炼、......

英文:get half the result with twice the effort

日文:倍も力をかけて,半分だけ成果を得る

德文:mitdoppeltemAufwandhalbenErfolgerzielen

造句:◎ 因此,他们强调模仿的作用,认为模仿在语言学习中举足轻重,因为它不要对每个言语反应都进行事倍功半的塑造,从而它是达到成熟言语行为的一条捷径。◎ (引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55年版第145页)而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环境的本来面貌,往往是事倍功半。◎ 也就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学习作为一门学问,当然也有方法可言。◎ 在这三者中,由于在我国铁路线路受灾频繁,其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都十分巨大,再加之原先铁路抗灾减灾管理指导思想的不明确,更使得铁路抗灾减灾工作事倍功半,因而铁路灾害的风险管理显得最为迫切和必要。◎ 因为资金的严重不足,必然造成对抗灾减灾工程欠帐,失修,可靠性差,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倍功半。◎ 说老实话,多年来我们太习惯土打土闹了,把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当做奢侈品,干得似乎轰轰烈烈,实际上事倍功半。◎ 可长久以来,许多曲艺作品形成了套路,包袱未待抖出,观众已猜到大半,往往是事倍功半。◎ 反之,管理混乱,作风不正,要想认真办成几件事往往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最终一事无成败兴而归。◎ "余能西音,然在湘苦无师友,取英人字典,钻研逾年,事倍功半"。

解释一: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上》

举例一: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这岂不是~吗?(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出处二:

举例二: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这岂不是事倍功半吗?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