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 - 柏拉图

不逞之徒


拼音:bù chěng zhī tú

简拼:bczt

典故:《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犯罪分子或存心捣乱的人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不法之徒

同韵词:孤鸿寡鹄、没嘴的葫芦、龙蟠虎伏、无名小卒、当风秉烛、千金一壶、以锥飡壶、翘首企足、豪气未除、五谷丰熟、......

英文:the unruly

法文:hors-la-loi<cerveaubrǔlé>

故事:春秋时期,郑国丞相子驷派人害死郑僖公,拥立五岁的郑简公,把持朝政,因整顿田地疆界及水渠问题上得罪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后来司臣、尉止等率领聚集起来的不逞之徒发动叛乱,杀死子驷、子国及子耳等

解释一: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举例一:如有~假托民军,借端扰害治安,即为人民公敌。(《民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解释二: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出处二: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左传·襄公十年》

举例二:如有不逞之徒假托民军,借端扰害治安,即为人民公敌。★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