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雌黄
拼音:kǒu zhōng cí huáng
简拼:kzch
典故:《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言论前后矛盾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生僻
近义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同韵词:画栋雕梁、用舍行藏、对薄公堂、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习为故常、肉袒牵羊、举国若狂、习故安常、如醉如狂、搜索枯肠、......
故事: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解释一: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举例一:议论反复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
出处二: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晋书·王衍传》
举例二: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