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
拼音:yǐ é chuán é
简拼:yece
典故: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宋·俞琰《席上腐谈》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近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
押韵词: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楚弓楚得、咎有应得、信口开合、簪笔磬折、徒呼奈何、千载一合、张口吐舌、陶陶自得、超然自得、......
歇后语:流言生蜚语
灯谜面:流言生蜚语
英文:transmit errors
日文:誤(あやま)りを誤って伝える
法文:fausserumeurvacrescendoàmesurequ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猎人,他捕鸟技艺很精湛。一次他捕获一只美丽的山鸡准备到城里去卖,过路的富翁询问是什么鸟,猎人骗他是凤凰,于是以2000金卖给富翁。富翁觉得凤凰应该进献给楚王,可是山鸡在路上死了。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嘉奖他的忠心 造句: 解释一: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举例一:他们~,害人不浅。 解释二: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处二: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举例二: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 活动中,传播道听途说的假新闻,哗众取宠,以讹传讹,影响恶劣,不负责任的问题。
◎ (二)以讹传讹由于信息渠道的有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极易受舆论和"权威"的影响。
◎ 但是阿兰说:这些事是瞎编的,或者是别人的事,以讹传讹传到了他身上。
◎ 试看中国历史上诸如秦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直至近世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其整体性质而言,没有一次不是"民"反抗"官"的斗争,用谭嗣同的话说,是人民"苦于君官,铤而走险",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的话说是"官逼民反";而所谓"农民反抗地主"云云,不过是始作俑者想当然,而学舌者以讹传讹而已。
◎ 这一情节传开后,人们便以讹传讹,变成了"马锡五审判乌鸦告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