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简拼:zgld
典故: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押韵词:拍掌称快、趋利避害、韩卢逐块、大有人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优存劣败、怀刑自爱、一言不再、栋折榱坏、短平快、......
歇后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邂逅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面: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英文: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日文: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法文:coifferPierreduchapeaudeJean<confondredeuxchoses>
德文:ZhangsHutaufLisKopfsetzen--jnmitjmanderenverwechseln
造句:
◎ 有的出镜率较高的学子甚至对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张冠李戴,闹出了不少笑话。
◎ 若对民间传统进行了歪曲,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伪民俗",最终会自我消亡。
◎ 因为假如这样张冠李戴的话,那我们又将回复到经验主义的错误。
◎ 在口语中,儿童只能根据语境(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的线索才能学会辨别词义,否则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 如果忽视分立,将会导致声音或画面的发展没有章法,削减其表现力或准确性;如果忽视对位,轻者会使观众发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则会张冠李戴、是非颠倒。
◎ 他于1679年在罗马写的第一部歌剧《张冠李戴》,风格类似田园剧,写一对牧羊女与双胞胎兄弟的爱情,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看后就聘请他为私人歌剧指挥。
◎ 报告文学既然写的是真人真事,当然不允许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编造情节。
◎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会上对张明云的批评,是不是"过火"了呢?不是的,大多数党员对张明云的批评都是实事求是的,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张冠李戴;所举的事实,多数都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只不过是张明云自己没有觉悟到罢了。
语文教学: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学十一册·课文·18
解释一: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举例一: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出处二: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举例二: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