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之冤
拼音:bù bái zhī yuān
简拼:bbzy
典故: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好人被冤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沉冤莫白、含冤负屈、覆盆之冤
反义词:真相大白
同韵词:积沙成滩、不识泰山、窥测一斑、邹衍谈天、不共戴天、一枕邯郸、洞悉其奸、废寝忘餐、日月经天、分浅缘悭、......
歇后语:好人坐班房
邂逅语:好人坐班房
灯谜面:哑巴亏;哑女告状;好人入狱
英文:injustice
日文:すすぐことのできない無実(むじつ)の罪(つみ)
法文:coupable,injustice,incompréhensible,imposé<crimeimputéàqn.qu 俄文:неотомщённаяобида 造句:◎ 这种种的限制都是冤枉的,一次两次受了这种不白之冤,会使他对于教员,对于考问,甚至对于所考的科目发生恶感。◎ 正当他满怀信心,热情进取的时候,一九五五年在反胡风的运动中受到牵连,蒙受不白之冤长达二十年之久。"◎ 早知让王光美女士遭这种不白之冤,不如当时不认识她还好!" 解释一: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举例一: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蒙受了~。 解释二: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处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举例二:若非屡次验明,则其姊受~,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诛。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