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
拼音:rén yún yì yún
简拼:ryyy
典故: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复句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反义词:自成一家
押韵词:博物洽闻、俯首就擒、语不择人、东西南北人、麻木不仁、车马填门、四体不勤、曳裾王门、蛾附蜂屯、一日难再晨、......
歇后语:八哥学舌;矮子看戏
灯谜面:回音;会谈;鹦鹉学舌
英文:to say what everybody says
日文:人の言うことに同調(どうちょう)する,定見(ていけん)のないこと
法文:cequedisentlesautres,onleditégalement<n 德文:Meinungenanderernachplappern<keineeigeneMeinunghaben> 造句: 解释一: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举例一:刊物内容如果只是“~”,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出处二: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举例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 他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认为,事情总是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只有那些胡涂虫和别有用心的人才一下子就昏了头脑。
◎ 从这一点说,历史研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人云亦云,因循旧说,而在于汇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一家之言。
◎ 青年人不愿盲从,不喜欢人云亦云,热心探索事物的本质,喜欢怀疑与争论,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有的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有的人却愿人云亦云。
◎ 有了这种主体性的批评家就会有科学的良知和艺术的良知,在任何时候,都会对文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负责,他决不人云亦云,成为其他批评家的号筒;也决不迎合俯就,成为读者的工具;也决不无原则地吹捧,成为作家的喇叭;也决不成为某种标语口号的鼓动者,左顾右盼,随风转向。
◎ 关键问题是这种概括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是简单化的分类还是具体地分析了具体问题、分析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是人云亦云的俗套子还是评论家厚积薄发、潜心研究的真知灼见。
◎ 应该说,人云亦云,是懒汉行为,是偷工减料的作法,是误人子弟的途径。
◎ ①老舍先生在《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一文中也说:"文艺作品不是泛泛的、人云亦云的叙述,而是以作家自己的特殊风格去歌颂或批评。
◎ 当记者的既没有这样基本的认识素养而又不了解专业的,随便人云亦云也就难免了。"
◎ 这种思考和探索的原则,如同她从事的舞蹈创作一样;"要做创新派,不做跟潮派",不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
◎ 我真的不愿人云亦云地簇拥在甲板上寻找"神女峰"的,我也万万没想到千古流传的"神女峰"居然离江岸如此遥远!与雄浑、博大、庄严的江崖陡壁相比,它细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许多人踮脚翘首都未能找见。
◎ 例如报刊或电视经常出现"给人以美的享受"之类的话,这些话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早几年可能还是很新鲜的话,但人云亦云,用得多了滥了,反而没有什么"美的享受"了。
◎ 否则,粗枝大叶,马马虎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注意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认真鉴别事实的真伪,不及时纠正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和情况中某些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即使主观上想要如实的反映情况,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同样使工作遭到损失。
◎ 科学研究最忌讳人云亦云,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必须具备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