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 - 社会心理学

文过饰非


拼音:wén guò shì fēi

简拼:wgsf

典故:唐朝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讳疾忌医、涂脂抹粉

反义词:欲盖弥彰

押韵词:穷寇莫追、颤颤巍巍、人望所归、身败名隳、众目所归、蛙鸣鼓吹、睹物兴悲、众望所归、精诚所加,金石为亏、毛宝放龟、......

灯谜面:草稿

英文:cover up one's errors by excuses

法文:palliersesfautes<dissimulerleserreurs>

德文:dieeigenenFehlervertuschen

造句:◎ 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不断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学习他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并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分析和剖解,要"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决不"文过饰非"或"诿过于人"。

解释一: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出处一: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辩足以饰非。《庄子·盗跖》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唐·刘知几《史通·惑经》

举例一:他名为检讨,实为自己辩解,不过是在~而已。

解释二: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出处二:

举例二:其实错了就老实自己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痛的勾当。邹韬奋《论文、杂感、随笔·硬吞香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