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才招人喜欢 - 拉罗什富科

报仇雪耻


拼音:bào chóu xuě chǐ

简拼:bcxc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报冤仇、解怨恨

结构:联合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报仇雪恨、报怨雪耻、复仇雪耻

反义词:忍辱负重、忍生吞声、逆来顺受

同韵词:贼臣乱子、不入兽穴,不得兽子、贤才君子、拖金委紫、梅妻鹤子、扼臂啮指、嚼墨喷纸、垂名青史、桑弧蓬矢、真龙天子、......

英文:revenge

故事:东汉末年,孙坚英名天下,袁术封他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袁术令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大败黄祖,被黄祖的部下吕公的箭手射死。孙坚的儿子孙策立志要为父报仇雪耻,在张纮的指点下,以江南为根据地,拥有江东六郡

造句:◎ 当时,群情激愤,群众愈来愈多,事态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为了保护群众不再受伤害,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推徐谦、蒋作宾为代表赶往现场,劝群众离开,表示政府在二十四小时内可决定办法,为人民报仇雪耻。◎ 联想到鲁迅先生常喜欢引述的一句古话,"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这句话的出典是这样的,清兵攻下南京时,明宰相马士英欲避走绍兴,绍兴文士王恩任就写信去痛斥他,里边便说到了这句话,由此不难推见,浙东人凛然不阿的脾性,实在是由来已久。

解释一: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出处一:主女琼英,素有报仇雪耻之志。《水浒传》第九八回

举例一: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会稽乃~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解释二:指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出处二:

举例二:虽然报仇雪耻,从来不曾放在考虑之列;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兔先生却是明白的。聂绀弩《兔先生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