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众生
拼音:yī qiè zhòng shēng
简拼:yqzs
典故:《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一切生物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一切万物
押韵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计功行封、平地起孤丁、走花溜冰、舞态生风、含宫咀徵、弃重取轻、全民皆兵、物阜民丰、快步流星、......
造句:
◎ 一念"即"一念心"、"一心",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共同的。
◎ 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作为成佛依据的佛性,因此皆得成佛,但同时又强调,一阐提应当除外。
◎ 他认为,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同属于众生的一阐提就不应该排斥在外。
◎ 竺道生涅盘佛性论的主要特点是以般若实相说作为其理论基础,他把万法、众生与佛都统一到了无相之实相,既然"实相"是万法、众生与佛的共同本体、本性,众生凭藉实相(佛性)方得为众生,那么,包括一阐提在内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 在慧能看来,佛性之于一切众生,有如雨水之于万物,悉皆蒙润,无一遗漏,因而佛性圆至周遍,悉皆平等。
◎ 然予力主真诚,极恶伪善;自能负责,不恤人言,且敬事上帝,笃信天命,对人间万事,一切众生,皆存悲悯之心,况于亲交之友及深爱之女子(如别嫁之海伦),岂有不婉解曲谅而为之诚心祝福者哉。
◎ 又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二地等五十二位修行中,方便俱足行指自利利他;欢喜行指菩萨以如来妙德随顺人间;饶益行指菩萨利济一切众生;无瞋恨行指自觉觉他,绝无恚恨;无尽行指平等三世,通达十方,利他无尽。
语文教学: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白鹅》小学七册·课文·13
解释一: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一: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大智度论》第27卷
举例一:誓欲剿除天下妖邪鬼怪,救度一切众生。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