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好辞
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
简拼:jmhc
典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生僻
近义词:绝妙好词
押韵词:言多失实、以卵击石、鸡鹜争食、传诵一时、一官半职、挠曲枉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似曾相识、不误农时、论一增十、......
故事: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见碑上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杨修回答知道,曹操止住不让说,自己一路琢磨,走了三十里后重于猜到是“绝妙好辞”,并自认为才能不如杨修
解释一: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一: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
举例一:文人笔端有口,能就现前真景,抒写成篇,即是绝妙好辞。清·许印芳《与李生论诗》
解释二: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举例二:文人笔端有口,能就现前真景,抒写成篇,即是~。 ★清·许印芳《与李生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