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之痛
拼音:qiè fū zhī tòng
简拼:qfzt
典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同感身受、痛定思痛
反义词:不关痛痒
同韵词:空空洞洞、不足轻重、文丝不动、一动不动、蠢蠢欲动、潢池盗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蠢蠢思动、礼轻情意重、谨身节用、......
歇后语:一头跌到菜刀上;一屁股坐在铡刀上
邂逅语:一头跌到菜刀上
灯谜面:动手术
英文:keenly felt pain
造句:
◎ 八个字的批评是中肯的,它使我们感到切肤之痛,但又的确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
语文教学: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何满子《剃光头发微》高中二册·课文·8
解释一: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处一: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举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他有着~。
出处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